校長、各位師長、各位同學:
我今天感到非常榮幸有機會應邀來到貴校演講,因為貴校不僅是中國非常著名的學府,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極為崇高的學術地位,自從震撼人心的「五四運動」以來,「北大人」不僅是文化界的前鋒尖兵,也是知識界的導航巨人,在未來的中國歷史上,「北大人」必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所要向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海外華文報業的使命」。剛才我與校長閑聊時,他曾問我,從事新聞工作與從事學術研究最大的異同在那里?我報告校長道:基本上,「報人」與「學人」一樣,必須對世人同胞與社會國家具有深重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而不是只孤獨的深鎖在知識和文化的象牙塔里卻不願出來對面世界,走向人群。但是「報人」與「學人」最大的不同是:「報人」是以積極具體的文化行動來推進人與社會和國家的方向,而「學人」則長以淵博高深的學術理論來引導調和整個大環境、大人群之中的互動關係,換句話說,「報人」應該偏重於「行」的層次,而「學人」則應側重於「知」的層面,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群體,如果「報人」的「行」與「學人」的「知」能夠「合一」,那麼整個人群社會將會在和諧有序下產生比較良性的互動。
我認為,身為一位「報人」,除了應該具有「責任心」與「使命感」外,更應該具有「熱情心」與「溫馨感」,並在全心全力執著投入下,充分發揮全方位的輿論力量與多元化的傳播功能,然而處於現代重商觀念盛行以及拜金主義猖狂的激烈競爭環境下,真正能夠成功的「報人」必須時時使自己的理想貼近社會的現實,使社會的現實緊接自己的理想,換言之,有時候,自己必須是一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有時候自己又必須是一位「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毫無疑問的是,「理想」與「現實」兩點之間的距離也就是一位現代報人成功的距離!
海外華文報的形態與種類很多,但是以我多年來的長期研究分析,發現海外華文報的使命不外五點:第一,鼓吹華人參政與從政,并引導華人群體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以避免華人淪落為當地的「次等公民」。這一點,一般海外華文報都做得不錯,每次到了地方上或州郡里舉辦選舉時,華文報都會用很多很大的篇為報導選情戰況,這無形之中增進了華人對周遭政治的關心與留意,尤其是在有華裔參政的時候,華文報更是大力支持,呼吁所有華裔一致以鈔票和選票來資助和支持自己的同裔同胞,前些年德拉瓦州華裔副州長吳仙標先後出馬競選州長和國會議員時,全美洲的華文報不分「左」、「中」、「右」派別,都異口同的為他吶喊助陣,後來雖然吳仙標不幸落敗下來,但是卻已喚醒了華裔參政的意識,吳仙標副州長曾對我說過:「我之所以能夠獲得全美華裔的支持,最要感激的就是你們華文報的相助!如果沒有華文報,一定會有很多華人不認識我,而問道:『WU,WHO?』!」
華文報的第二個使命是關心中國,熱愛華人,充分運用新聞媒體的力量來凝聚海外三千多萬華僑的向心力,以促成中國的統一強盛。我常常砥礪自己和勉勵報系員工的一句極為豪情莊嚴的話就是:「歷史不停,我們也沒有理由停!」,由於有了這樣認知,所以我就以「擁抱華人,立足美國、關愛社會、放眼世界」這十六個字定為美南報系的宗旨,並把「美南報業傳播集團」闡釋為「溫馨的傳播、熱情的媒體」,我認為,也唯有像華文報這種傳播媒體才可以因勢利導,把溫馨與熱情傳遞到人間大地,昨天我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也會表示過:在中國邁向統一的大道上,我們美南報系願放手去做「拆牆」與「搭橋」、「填洞」與「補坑」的工作,以使統一的道路暢行無阻!
華文報的第三個使命是推動華商經貿在海外之篷勃成長以厚植華人力量,助長華人社會的強大。我個人一直認為,促進海外華人社會成長壯大最重要的因素并不全是華人社團,而是華人商業。華人社團固然可以看出一個華人社會成長的風貌,但是華人商業才是華人社會進展的軌蹟,這麼多年來,我每到一個城市開展新報業,最先想要了解和知道的問題就是:「這個城市有幾家中國餐館?華人超級市場有幾家?」而不是「這個城市有沒有華人獅子會?傑人會的成員有多少?會長是誰?」由於華文報廣泛報導了華商的經營狀況與發展情形,使華人商業與資產在不斷的宣導之下愈加興旺匯集,所以有形無形之中促進了華人社區的篷勃興盛。常有人說,很多華文報的商業味道太重了,由於廣告的比重勝過新聞,所以譏之為『廣告報』。其實,我認為,報導商家的工商新聞往往要比某某酒水新聞有價值多了!
海外華文報的第四個使命是進行多元化的社區服務,以創造和諧共處的環境,使華人能夠在洋邦異地欣欣向榮、一團和氣。一般華文報比較側重於新聞資訊之報導傳播,而短缺了社區服務的功能。事實上,「報導」只是發揮了傳播的「平面功效」,而「服務」才可以發揮媒體的「立體功能」,一個愈能與華人社區相結合并為該社區提供愈多元化服務的華文報愈能彰顯出其毋遠弗屆的影響力,也由於華文報廣泛的社區服務而帶動了華人休戚與共的意識,進而易於促成彼此之間的和諧共處,使僑社呈現一片祥和之氣。
海外華文報的第五個使命是提倡華文教育,協助中文學校推展國語文教學以使中華文化延綿不斷。由於教育環境與背景的殊異,海外華裔子弟接受中國文化的機會極少,一般中文學校也只能每星期利用區區幾小時的時間以「晴蜓點水式」的教學法來傳授中文,所以華文報的存在可以彌補中文學校授課之不足,而另外提供給華裔子弟一個學習中華文化的良機。四年前,我們報系曾舉辦過一次「華裔青少年文學獎甄試」,結果反就要極為熱烈,應徵稿件來自全美各城市,而且作品水平普遍不低,以後我們還會不定期舉辦類似的比賽活動以傳播中華文化於不墜。
我到海外從事報業十多年,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每隔一段時候就會有幾份華文報創刊,但是每隔一段時候也會有幾份華文報停刊,從不斷的有人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辦報可知,海外僑社的確需要華文報的存在,然而由於受到時空環境與讀者背景之主客觀條件限制,形成了「創報容易辦報難」的怪現象,在美國,你若想辦一份報紙,十分的方便容易,你只要到各城市所屬的COUNTY(郡)索取一張申請表格來填寫,花上幾塊美元,等他幾個小時,你就能領到一張創報的許可證,第二天就可以出版報紙了,但是問題出在,你將如何來編排印刷和出版發行一份既能夠受人尊重,又被人接受的華文報呢?
我常向人說:「辦報成功歷史只有一天,而辦報失敗的歷史也只有一天,所不同的是,成功的那一天必須踏出千萬步,而失敗的那一天卻可能只因為踏錯了一小步!」
華文報其實也算不上是什麼高難度的艱巨工程,說苦嘛,世間事,除了慈善事業最樂外,那一行不苦呢?所以說,「難」和「苦」對華文報「報人」而言不是「絕對」的,只能算是「相對」吧,套一句國內流行的口語:「只要能創造有利條件,狠抓時機,并產生積極性,那麼一切政策必能落實!」我個人對報紙有一種極為親切的感情,十多年前,我在臺大念書的時候策劃編輯「臺大青年」校刊,當時年輕空虛的心靈填滿了無數的理想與狂熱,我也像大多數「臺大人」一樣,對於許多時事經常都會做獨立思考與判斷,而後產生了莫名的衝動,由於可以藉著報刊來論政抒情,把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流露於字里行間,因此感覺那真是人生中的一快也!所以我并不同意那句很通行的話:「你若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刊物!」我覺得,有才氣而又不甘寂寞的文人都應該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去辦刊物,去傳播思想與理念,為什麼要埋沒自己的感覺與思慮而沉默不語呢?而我也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臺油印機,時時把自己打印在紙張上,長留在別人的印象里!
在海外辦華文報,不能單純的把報紙當做「文化」來辦,而應當做「商業」來搞,我認為,海外華文報的營運有如「人」的成長一般:
——新聞內容是「頭腦」。
——社論評述是「嘴巴」。
——廣告業務是「心臟」。
——發行推廣是「雙腳」。
——社區服務是「雙手」。
一分正規完備的報紙必須像健康的人一樣,四肢健全、身心俱備,而其中尤以廣告業務最為重要,因為如果報紙沒有了廣告,「心臟」停止跳動了,必將無法存活!
在華文報的進展上,由於最近幾年以來高科技的中文電腦激光照版傳輸系統,如由貴校師長所研制出來的「北大方正」系統等已徹底取代了傳統古老的鉛字檢排方式,并打破了多年來衛星傳真的獨家壟斷優勢,造成了華文報業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由於人人均可輕易操控這些萬能的戰場武器,所以今日與未來的報業競爭已不再是「硬體技術之爭」,而是「軟體營運之爭」,換言之,今後「報業大戰」的決勝關鍵將是「管理經營」而不再是「編排科技」。當然,辦報資金是必要充足的,所謂「有錢不是萬能,沒錢萬事不能」,可見辦報有可能以少聚多、以寡擊眾,但是絕不可能無中生有!
這兩天,我在北京仔細研讀了國內的許多報紙刊物,我發現本地報紙與海外華文報最大的不同有三點:其一是,在質量上,國內報紙本著精致專業為原則,在篇幅版面上有一定的極限與格局,不像海外華文報的粗獷笨重,像我們美南報系在達拉斯發行的報紙,一期就出刊八十多版,逢年過佳節還出到一百多版,厚厚的一大疊,比一公斤的豬肉還重呢!
其二,在編排上,國內報紙幾乎都是「橫排從左到右」走欄,并采用簡體字,但是海外華文報除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及星馬一帶的華文報外幾乎都是「直排從右到左」走欄,並采用繁體字,昨天我專程拜訪了人民日報總編輯張虎生兄,與他就「橫直排」和「簡繁體」的問題廣泛的交換了意見,並做了深度的探討,我想,海內外的新聞文化工作者都應及早研究出一套暨符合科學、又使能保有中國文字特色的「中體字」,以使四海之內的華人能夠在文字上先進行「統一」。
其三,在發行上,國內報紙晚報熱烈多彩,午後的讀者群比日報還多,而海外華文報則以日報和周刊居多,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美加地區看到過一份以晚報為報頭名的華文報。
報紙是一個社會的小型縮影,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常常是記載歷史的主筆,海外華文報由於種類眾多,內容豐沛,常造成「百花齊開、百鳥爭鳴」的現象,不過對於新聞的處理方式則不外乎三種——
(一)消極式:「報導」新聞。
(二)通極式:「解釋」新聞。
(三)積極式:「評論」新聞。
就我的研析,一般海外的華文報大多只能夠站在群眾之中,「報導」群眾的動態,反映群眾的行為,但是卻很少能夠退到群眾之後,「解釋」群眾的背景,分析群眾的心聲,當然,更是難得跑到群眾之前,「評論」群眾的動靜,引導群眾的進退!
華文報的編輯方針與取材方向,由於受到海外讀者的閱讀取向和習慣的不同而異,各家有各家的「報風」與「報格」,我覺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報頭下所揭櫫的那句話最為精要確切——ALL NEWS FOR FIT,但是什么新聞是合宜(FIT)的呢?這就有見仁見智的標準了,舉例來說,像O,J,SIMPSON涉嫌殺死前妻的案件,幾乎所有洋文報與華文報都以極多極大的篇幅來報導,而柯林頓總統涉及非禮前任州府女職員的性騷擾案件和情婦緋聞案也經常在洋文報與華文報上占據頭版的地位,試問這些殺人害命、傷風敗俗的新聞合宜刊登嗎?如果這些案件中的男主角只是街頭鄰舍的史密司先生或布朗先生,那麼很可能就因為他們不是公眾人物而無法上報了!
由此可見,一般海外的報紙在新聞題裁的取捨上總是具有「雙重標準」——有的時候是以「道德律」做為標準,而大多時候卻是以「新聞性」做為標準,所以像殺人放火、搶劫銀行、公司倒閉、失業栽員、飛機票殺價和明星球員吸毒被捕等怪、力、亂、神的新聞由於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所以無不成為炙手可熱的大新聞,各報皆會爭恐後的大登特登,不是「頭條新聞」,就是「封面故事」,竭盡煽情惹火之能事,以免讀者向隅,所以每天我們看到的報紙版面上盡是充滿了「悲情」和「愁緒」,雖然說,讀者在「知的權利」方面的確是充分的享受到了,然而在一般人的「隱私權利」方面卻也相對的喪失了,在這一得一失之間,新聞界要如何做明智的抉擇和取捨呢?
美國新聞界有識之士會倡議要把「新聞權」增列為「立法權」(LEGISLATIVE)、「行政權」(EXECUTIVE)和「司法權」(JUDICIAL)以外的「第四權」以凸顯新聞的客觀性、中立性與監督性,這有可能嗎?我個人的看法是:IMPOSSIBLE!我的理由是,在美國,很多時候自由往往都超過了頭,很多人急於濫用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自由到公然在紐約街頭焚燒美國國旗也不算違法,而一般報紙的「自主性」特別強,「自律性」又特別差,動不動就拿國家元首來開刀砍殺,一截獲情報文件就獨家揭露國家機密以顯神風,置國家與人民的安危於不顧,使報紙不再是社會的公器與正義,試想,如果憲法真的賦予「第四權」給新聞界,美國的未來,情何足以堪?情何足能堪!
海外華文報由於受到洋文報報風開放的影響,所以遠比國內和港、臺的華文報活絡多了,我認為,華文報不僅應具有「吸引力」更應具有「影響力」、「公信力」和「親和力」,否則這份報紙只能嘩眾取寵、炫目讀者於一時,而不能匡正社會、影響世人於久遠,所以我覺得華文報人不應只以衛道之士自居,而應懷抱著赤子之心,以成熟的思慮來衝鋒陷陣,才可以在現實的環境中殺出一片理想的報業城池江山!
最後我願在此談一談美南報系的經營發展與成長經驗。美南報業創建迄今已逾十五載,在這悠長的五千多個日子里,全體員工付出了血水、汗水與淚水的結晶,美南報系能夠從德州休士頓中國城的一間報社逐步擴展,先後在達拉斯、阿靈頓、華盛頓、芝加哥、亞特蘭大、波士頓、西雅圖與北加州灣區創建出九份連鎖報系,在沒有任何黨派資助,沒有任何財團支援下,能有如此快速之成長,誠屬不易。「美南報業長城」的建築真真實實是靠一個又一個文字和一個又一個廣告所砌合打造出來的,缺少了任何一塊磚頭,缺少了任何一包水泥,「美南長城」都是難以建築起來的!
我一直有一個很切身的感覺就是:報紙的發展突破,似乎總是與安定穩固矛盾沖突的,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一天有過「安全感」,天天都是抱著「過河卒子」的心態來度日子,因為我從來沒有久居任何一個城市的計劃,我認為如果自己一旦想「定下來」,那麼也就表示「不想衝」,也「衝不動」了,多年來,我與家兄李蔚華都有一人身兼「五職」的經驗——採訪新聞、拉跑廣告、編輯制版,照相印刷與發行送報等工作,所有勞心與勞力的事都親自參與了,因為我相當明白,只有自己知道怎麼做,才能要求 怎麼做,而且也知道別人做的怎麼樣!
美南報系能在美國經濟普遍不景氣的窘境中步步成長,我認為客觀因素是:企業化的經營,科學化的管理以及多元化的服務,而主觀因素則是全體員工的勤奮努力以及客戶、讀者、作者與華人社區的積極支持參與和鼓勵。我相信,我們會戰戰兢兢的用雙手緊握住這些主客觀的有利因素,在不斷的嘗試錯誤、嘗試突破下,日日成長,年年茁壯!我也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出一條又長又寬、又遠又壯的大道! |